專案企劃

【跑者故事】永不停歇的自由隊長 仁醫跑者夢 #WHYIRUN

發表於 2016/11/30 47,479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
給讚
收藏

我,「自由隊長」張懷仁,28 歲,現任雙和醫院神經內科醫師。

為何跑步?跑步,是整理人生的方法。

當你需要一個大轉彎時,它可以把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消除。


當你需要一個大轉彎時,跑步,可以把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消除(圖片來源:Raymond


跑步是擺脫失戀低潮的避風港

3 年前,張懷仁因為失戀開始跑步,跑著跑著竟再也無法自拔,並且希望透過自己專業的醫學背景,結合運動生理學的研究,傳遞與分享正確的運動觀念,讓大家可以跑得更健康,「我想是因為這個大轉彎,讓我看到跑步可以持續下去的動力。」

張懷仁描述失戀時的感受:「跑步有很多好處,可以讓生活有個軌道,得以朝著目標前行,同時也讓身體、精神狀態變得更好。」他更將失戀後藉由路跑抒發的情懷,編織成一首詩,述說著轉移重心的心聲:

下雨了,第一個念頭竟是泡湯了的跑步計劃。

為什麼戀上跑步了,到這,已然說不清楚。

說失戀太愚蠢,因為不夠堅強。

跑到這地步,著實不可以用失戀當藉口,

但是姑且放著吧。

跑步對於張懷仁而言,意謂著讓身心靈重新開機的活動,提神之餘也能夠有更多的動力,去完成工作、學業進修上的進度:「跑步可以讓你定格在規律的生活軌道上面,不論遇到什麼困難或挫折,都有辦法克服它。」


跑步,是整理人生的方法,#WHYIRUN(圖片來源:Raymond


跑步跟人生一樣,沿途總有高低起伏

值班的夜晚,張懷仁有時候會因病人突如其來的狀況,熬夜到天亮才能收工。天光漸亮時,即使再怎麼疲倦,也要穿上跑鞋,享受一下跑步帶來的愉悅感受。


再累,也要穿上跑鞋,享受一下跑步帶來的愉悅感受(圖片來源:Raymond


有些人會將跑步日復一日的規律訓練,定義為枯燥乏味的活動,然而對於張懷仁來說,卻好似行徑於鐵軌上的火車,即使總是按照相同的路線前行、折返,仍然能夠欣賞沿路的美景。「跑步跟人生一樣,沿途總有高低起伏,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辦法克服這一切。」


跑步跟人生一樣,沿途總有高低起伏,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辦法克服這一切(圖片來源:Raymond


張懷仁養成下班後的跑步習慣,不但不會徒增身體疲勞,更能促使自己設定目標,朝著更好的成績表現而努力。而想提升實力,除了跑量要足夠外,如何有效運用科學化訓練提升品質,正是進步關鍵。


科學化訓練集大成

「我是一個喜歡科學化訓練的跑者,透過自己醫學生理領域的專業基礎,研究出更有效率的訓練模式。」張懷仁認為,光是跑步這項專業領域,就包括科學派、信仰派,甚至許多網路也有各家不同的訓練方式,與其要說要比較派別,例如糾結於前腳掌、後腳掌先著地,倒不如將所有路跑界的訓練方式融會貫通,納為己用。就好比武俠小說的絕世武學一樣,吸收百大門派的招式精華,找出自己獨門擅長的跑步習慣。


跑步好比武俠小說的絕世武學一樣,吸收百大門派的招式精華,找出自己獨門擅長的習慣(圖片來源:Raymond


舉例而言,張懷仁除了針對個人擅長的心率訓練加以研究,也會將「姿勢跑法」的精隨納入訓練規劃中,只要能讓跑步成績變得更好,即可針對個人適合的方式研擬策略,並依照運動生理學的基礎,制定課表。「我們不用特別去相信某些流派,只要是可用來幫忙跑者的東西,都是值得學習的。」對於能量學有研究的他,平時即運用心率訓練來奠定路跑基礎,也會向路跑界的前輩學習。


繁忙日常的提神劑

身為一位正職醫生的素人跑者,張懷仁無法像一些路跑菁英一樣,每月花費大量跑量與時間獲得賽事好成績,相對而言,他更傾向參考路跑前輩李智群的課表規劃,每日在 40 分鐘的時間內,達到最有效率的訓練方式。「我很認同李智群以 40 分鐘為原則的課表,讓人人能夠從忙碌生活中抽出時間,以最有效率的方式,練到最佳的效果。」他表示若有假日空閒時間,也有可能挑 1 至 2 次拉長訓練時間。


抓住每天的 40 分鐘,達到最有效率的訓練方式(圖片來源:Raymond


由於目前剛擔任神經內科第一年,也是張懷仁最忙碌的職涯時期,自己正研究如何擬出一份身為醫師這職業最適合的跑步訓練課表,首先維持運動習慣,待未來工作逐漸上軌道後,再逐步加強課表強度。


 

跑步,對張懷仁來說,是繁忙日常的提神劑(圖片來源:Raymond


始於感性的跑馬情懷

即使身為科學化訓練的崇尚者,張懷仁仍然認為,跑步運動的內涵不單是用「科學」理性的方式能夠說明一切,這當中也包含了人類心理層面的能量,特別是對於全程馬拉松的跑者而言。「感性面來說,跑全馬這項舉動,就無法完全用科學化的角度去衡量。」張懷仁訴說跑馬的初衷與情懷:「如果你想破 PB,就必須兼具爆發力、熱情、耐力,外加一點瘋狂浪漫的情懷,才有辦法衝破門檻。」

若要為了破 PB 準備全馬,那麼跑步就不再只是生活的消遣,更是一種人生目標,必須朝思暮想著這個信念,吃飯也想,睡覺也想,醒來第一件事情就是想著如何突破個人 PB,才有辦法實現。「挑戰全馬的心理準備,是種更高層次的哲學,像是一種修行,你必須同時兼顧生活、工作及家庭,人生中許多條件需要同時達到,才有心力去完成這項挑戰。」


張懷仁的目標是希望藉由運動生理學的研究,幫助熱愛跑步的大家,一同享受運動、熱愛生活!(圖片來源:Raymond


而張懷仁自己的目標,即是後年的波士頓馬拉松,在此之前也將持續探索各種挑戰路跑、突破 PB 的方法,幫助自己之餘,也希望能夠藉由運動生理學的研究,幫助所有熱愛跑步的大家,一同享受運動、熱愛生活。



以上文章由 adidas 贊助刊出。更多內容請見「adidas × 臺北馬拉松 #WHYIRUN 專區」。



*跑者故事 盡在運動筆記*


往下滑看下一篇

抵達終點!沒有更多文章了!

請在此留下訊息,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

跑步足跡 + 30